找到相关内容708篇,用时22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从《佛说善生经》谈中国佛教伦理思想的孝亲观

    伦理。"[1]  佛法要在中国生长流布就必须在“孝”的问题上做文章,通过对自身的调整去培育适合自己生长的环境。“一种外来文化传到另一种文化环境中,一方面往往需要适应原有的文化的某些要求而有所变形;另一方面也会使原有的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刺激而发生变化。因此,在两种不同的传统文化相通的过程中,文化的发展有一个双向选择的问题。”[2]   中土佛教在孝亲观上与中土传统伦理思想发生对话的过程,就是一个出世...

    释慧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274139855.html
  • 留学史与东西文化交流——兼论佛教对中国思维方式的影响

    不同的比较方法所得的结果和认识是不同的,所产生的社会效益也会有所不同。  二、汉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关系史”的两大阶段  从公元一世纪佛教东渐汉土[1],至今有两千余年的历史了。如果用粗线条划分的话,汉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主要进行了两次广泛的交锋。  第一阶段:汉民族第一次广泛而深刻地接触到西方的[2]文化、宗教、语言、技术等等是由佛教的东传促进的。公元前一世纪佛教传到汉地后,在四、五世纪到八、九世纪...

    曲玉波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010342258.html
  • 浅谈释道安的“洋为中用

    ,佛教领袖。释道安最突出的贡献,是用中国传统文化解释外来文化,做到“洋为中用”。   一、 中国人对佛理生吞活剥的理解长达300多年  印度佛教自西汉末、东汉初传入中国,到公元365年释道安南下襄阳,...,他大力研究和宣传般若学说,撰写了十四种关于般若学说的著述。在这些著述里,释道安不仅用中国文化的语言、概念解说般若学说的意义。而更重要的是把这种外来思想和中国当时的社会需要相适应,变成中国精神文化的...

    胡中才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4531255414.html
  • 中国传统雕塑的传承与发展

    延续,中国传统雕塑艺术至汉末魏晋开始就打下了外来文化“移花接木”的烙印。所以,找寻民族文明的传统本源,只能从两汉之前探索,立足于华夏艺术的根本处,才能更好地兼收并蓄,博采众家之长而后自成一家。  二、...犍陀罗式”,有希腊末期艺术和波斯艺术的影子,其特点是造型比较纤美,衣纹皱褶紧贴身体。传入我国以后,我国古代雕塑艺人借以“拿来主义”唯我所用,在中华文明的大熔炉里,任何外来艺术文化都会丧失本来的面貌,为本...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582358385.html
  • 略论龟兹文化的兼容性及其启示

    交流,自然更容易接受外来文化。  3.从文化传播中的文化社会心理来看,龟兹人对外来文化持一种较为开放的心态,尤其是龟兹统治者在外来文化接受和传播的过程中,作为“意见领袖”,对龟兹文化呈现多元兼容性起了...重要性 古代文化传播受自然地理条件影响很大,受高山、河水、沙漠等自然地理的阻隔,一些地区信息闭塞,不可能受到更多的外界的影响,因而外来文化也不易被接受。但从古代龟兹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来看,它却...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075570423.html
  • 法王塔下的沉思

    外来文化冲击时的自信和从容,既没有高傲自大、惟我独尊,对其不屑一顾,也没有惧怕畏缩,把它拒之于国门之外。印度佛教传入中国,是中国文化与域外文化第一次大规模的交流与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得到了空前发展...吸收外来文化的过程中努力完善不断丰富着自己,造就了中国文化的光辉灿烂。历史上张扬着雄风的“强汉盛唐”时期,社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军事强盛,国际地位迈越往古,遥遥领先,这巨大的成就,无不得力于开放文化...

    卫哲夫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6/07254982149.html
  • 论夷夏之争对中国佛教的影响

    之可以并存,但均定于儒家一尊之下,在华夏文化与非华夏文化之间,可以宽容外来 文化的存在,但必须以华夏文化为正统、为主导;一旦喧宾夺主,就有可能遭到拒斥、排 挤甚至毁灭性打击的命运。在这种条件下,佛教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在中土注定会命途多  舛。夷夏之辨对于中国佛教的影响,集中体现在儒、释、道三教关系之中。因为佛教作为 一 种外来文化,它在中土遇到的直接竞争对手就是儒家和道教。佛教同儒道二教的矛盾...

    刘立夫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082955865.html
  • 陈寅恪与中印文学关系

    ,并于篇末指出“尝为外来之故事名词,比附于本国人物事实,有似通天老狐,醉则见尾。”[24]在这里,陈寅恪不只是被动地陈述佛教故事影响《三国志》的事实,且主动地、深入浅出地分析了接受传播的社会文化氛围和... 外来文化思想不仅对本土文学产生影响和进行渗透,还可以改变本土作家的世界观,影响作家对世界、人生及文艺的认识角度与方法,从而使作家的创作呈现出更为复杂的面貌。陈寅恪校勘《金光明经》诸多版本之后,指出...

    李群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7012562064.html
  • 佛教景教初传中国历史的比较研究(4)

      由此我们看到,佛教景教都有向中国传统文化依附、妥协、调和的现象。这是外来宗教本土化所采取的一种不得已而又必须采用的唯一方法和唯一道路。但两者的不同点也是明显的,初传时佛教尽管一度依附,而且在魏晋...社会各阶层关系之比较  封建时代的中国,就社会阶层而言,主要有以下三个阶层:一是以皇帝为首的贵族阶层;二是以知识分子为核心的士大夫阶层;三是普通的民众阶层。外来宗教传播的成功与否固然与该宗教本土文化所持...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30649760.html
  • 汤一介:文化的豆动及其双向选择——以印度佛教和西方哲学传入中国为例

    为例,讨论了文化的互动及其双向选择问题。特别指出今天中国在吸收外来优秀文化的同时,也应当将自己文化中的一些合理的东西输送出去,以有利于人类社会之发展、进步。  今日中国文化实际上是在五、六千年的发展历史中不断吸收各民族、各国家、各地域文化基础上形成的多元一体的文化共同体。而在这漫长的过程中有两次重大的外来文化的传人,它们深深地影响了中国文化的面貌。第一次是自公元一世纪开始传人的印度佛教文化;第二次...

    汤一介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133955100.html